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第十五期“明德”名家讲坛

作者:孙静闻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4月12日

48日晚7点,第十五期“明德”名家讲坛于线上顺利开展。首都师范大学bat365正版官方网站教授,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胡疆锋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作了题为“事件研究与新媒介艺术批评的创造性生成”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基地班导师王海龙主持。

讲座伊始,胡疆锋教授从“新媒介艺术”的概念谈起,提出本次讲座的基本观点,胡教授认为“新媒介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是活动,是兴辞,更是事件”,“事件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新媒介文艺批评提供新视角,新立场和新方法”。

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展开。第一部分,胡疆锋教授以详尽的数据资料展示了新媒介艺术从1940年诞生到今天的发展过程,分析我们为什么需要从事件理论来研究新媒介文艺。他指出,新媒介艺术发展与互联网发展紧密相连,而如今的新媒介艺术批评一方面对于“网络性”所带来的的断裂性,生成性和独异性研究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如今的研究多为“静态”的,结果性研究,而新媒介艺术的特质需要动态的,过程性的研究思路来把握。在讲座第二部分,胡疆锋教授结合德勒兹和齐泽克等学者观点就“事件”的具体内涵做了进一步阐释,认为事件是具有断裂性,生成性和悖论性的。

接下来,胡疆锋教授以“云游于艺”对新媒介时代的文艺做了总体概括,从两个方面对新媒介文艺中的事件性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大体现即“生产、接受和传播的事件性”,如今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的互动和短视频对文艺作品的影响,都表现出新媒体文艺与传统文艺在写作方式和传播格局上的很大不同;其次是“文艺评价体系的事件性”,“龙的天空”,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评论平台和评论方式,随之也出现了新的评论主体。

第四部分,胡疆锋教授对事件理论在新媒介艺术批评中的价值再次进行了分析与肯定,他认为事件理论一方面能够促进文艺批评转型和传统概念的转化,另一方面,从“去事件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也能让人们更清楚地认知当下的数字困境,面对文艺批评浮夸化,圈层化等反连接现象进行批判与反思。

讲座尾声,胡疆锋教授与在场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黎杨全教授对讲座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去事件化”进行了补充。唐晓娟老师认为胡教授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时且详实,讲座内容丰富且涉及很多跨学科知识,研究视野宽广。肖祥老师也表示“新媒介文艺的出场需要新的文艺观念的出场”,对事件理论的价值再次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胡疆锋教授也对老师们的发言进行了回应,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讲座最后,王海龙老师对胡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现场师生都表示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至此,第十五期 “明德”名家讲坛圆满结束。